理性决策
对理性决策的理解
人类的决策天生是不理性的
决策是指在收集、加工信息之后,借助一定工具和方法,进行分析、计算、判断,并得出结论的过程。但是在信息获取与加工,分析,判断环节有天然限制,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
- 信息获取能力有限
- 信息处理能力有限
- 禀赋偏好导致个体差异
- 环境不确定性导致决策偏误
理性决策的三要素
理性决策的三要素,按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是:理性的信念、理性的目标、理性的行动。
- 理性的信念既是和真实世界一致的信念,是对自我认识的认识。我们要对自我的认识保持怀疑和反思:关于某个决策所需的完备信息,我的认知程度可以打几分?可能用什么方法,值得付出多少成本来获取哪些信息?我可能存在哪些认知偏差?。人类最大的理性就是理性的理解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,此外无他。?
- 理性的目标是约束条件下价值(总效用)的最大化。保持度当前目标的反思:我的目标理性吗?为什么不能是其他目标?确定目标后,有哪些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将要发生变化?
- 理性的行动,就是在已经给定的目标下,找到最优解决方案。
前两项的重要性大于第三项,如果目标错了,那么错误方向的最优解,跑得越快就是错的越多。如果对相关问题认识不足,那么只能给出自以为正确但是谬之千里的目标。
决策即是选择
决策就是选择,在多个解决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。所以我们需要各种可能性发展过程以及结果的能力,以及在多个方案中进行复杂价值判断的能力。
产品经理在作决策前,首先应该列举各种可能性,应该具有思考的广度。
价值判断不能只遵从“用户至上”,用户或者产品经理对“用户价值”的理解可能不同,不用用户群体的需求也存在矛盾冲突,那么我们满足谁?不满足谁?在不同情境下,又应该向谁倾斜?
用户和企业的利益也存在冲突,只做单边倾斜的产品,是不可持续的。产品生态链上的第三方利益冲突则更加复杂。而同一用户群体的多个需求之间也会有矛盾,这也需要产品经理决策。
上述问题出现时,我们必须回答。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最终都是权衡。
产品经理的职责是权衡,而非侠义的设计和创意。产品经理的思考是放在系统背景下的。侠义的设计只能满小部分人需求,在小众市场成功。而做大之后的互联网产品是一个平台,不适用于创意思维或者设计师思维,需要适当引入经济学思维,做出权衡和取舍,以达到整个系统的效率最大化。
决策的目标:价值最大化
用户价值=新体验-旧体验-替换成本
产品经理应该追求新体验最大化
将新要素引入原有生产生活方式,如果能成功应用,既可以创造大量新价值——这就是创新的本质。
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加速新要素的应用和普及。
新要素包括新技术、新人群、新渠道、新方法、新工具等。
新要素的影响可以叠加。像流水线新方法使得汽车生产效率提升,价格下降,也是汽车用户量大幅提升。而汽车的普及又促使在近郊的沃尔玛这种商业模式成为可能。商家通过各种降低成本的方法,为用户提供性价比更优的商品,于是创造了更好的新体验。
新体验不只是新要素和旧要素的结合,旧要素和旧要素结合也可以创造新体验。
产品经理应该将旧体验最小化
旧体验是已有的历史经验,或者别人的产品,产品经理无法改变过去已有的事,将旧体验最小化靠的是选择特定情境下的用户和选择用户的参考系。将就体验最小化,本质是选择旧体验最差的被替代品的用户。
完美新用户
极端情况之一是产品面向行业的“完美新用户”,他们没用过同类竞品,对于同类产品旧体验为零,即使做的没有竞品好也没关系,因为新旧体验差太大了。
“完美新用户”感受到的新体验和旧体验差值特别大,往往会充满感激和认可,对公司和品牌产生光环效应,有更高概率成为最忠诚的用户,进行主动的口碑传播,在未来也会充分信任公司的新产品。
而“完美新用户”再用竞品时,会以原产品做参考系,新旧体验差感知变小,于是这些用户很难流失。同时,很多用户对产品的理解是市场构建的,如果用户先用到A产品,以其为标准建立了产品概念,当他们在用上B产品时,会认为B这个产品好差,哪里都不好。
“完美新用户”的概念给产品路径的一个方法是:一个全新产品出现的早期,不一定只能做发明者,即使是模仿者,也有机会。一旦用户价值被验证,快速提高市场渗透率,把所有“完美新用户”的新体验变成旧体验,竞品就会面临“新旧体验之差”做到做到大于“替换成本”的问题。
如果潜在需求量较大,且看到有一种新要素导致未来市场使成长型市场,那么企业有没有优势不重要,只要做了,先发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,把自己做成旧体验。
垄断
极端情况之二是垄断。用户没有别的选择,相当于旧体验为零,即使大家都觉得不好用,但也都会用。因为用户价值的差值是巨大的,用户难以拒绝。
产品经理应将替换成本最小化
常见替换成本是认知成本、获取成本、使用成本,而广义来说,价格和所有交易成本也都是替换成本。产品经理要么降低自己用户的替换成本,要么降低自己用户的流失成本呢(变相提高竞品的替换成本)
认知成本包括品类认知成本、品牌认知成本、美誉度认知成本。
获取成本包括渠道获取成本、下载成本等
越简洁易用,使用成本越低;越沿袭原有用户的习惯,使用成本越低;极端情况下,有些产品直接复制行业已有的交互,使用成本几乎为零。某些产品随使用时间的延长,体验变好(如个性化推荐型产品),此时用户切换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升高。
产品经理应根据上述公式去考虑产品相关用户
人间第一定律:其他条件不变时,相对价格降低,需求量上升。
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,这个公式其实大致可以看作“净收入=毛收入–机会成本–交易成本”
用户价值判断的权衡视角
以下是几个权衡视角可以辅助提高主观判断质量。
- 对自我认知的认知
- 对给定目标的批判性思考
- 参照系
- 成本
- 不确定性决策
- 概率(风险决策)
- 非货币价值(跨效用决策)
- 外部性
- 时间性(跨期决策)